微信扫一扫
本报记者 朱克斐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对于地处杭州湾南翼的上虞而言,这五年亦是其农业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向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数字赋能、科技引领、人才驱动”为核心,在农业生产、农业科技与农创客培育三大领域精准发力,书写了一幅“产业兴、科技强、人才旺”的崭新农耕画卷。
固本强基,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
连日来,在上虞这片广袤田野上,处处可见丰收的景象,空气中也弥漫着新稻的清香,饱满的谷粒从收割机的一端哗哗地流入货车的车厢中,农户们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年复一年的稳产丰收不仅鼓了农民的腰包,也巩固了上虞全省产粮大县的地位。
“十四五”期间,我区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摆在首位,坚持党政同责落实粮食播种面积、产量、收储等任务,全面建立粮食安全责任清单,形成抓粮、稳粮、种粮的浓厚氛围。同时深度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生产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
五年来,上虞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7.06万亩,农田基础设施和地力水平显著提升。同时,集成推广水稻叠盘暗出苗育秧、两壮两高栽培、高效定额施肥等水稻生产先进技术,建成水稻绿色高产高效万亩片2个、千亩方10个,示范方内水稻平均亩产提升10%,化肥农药单位面积施用量降低12%,列入全国水稻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县。
如果说粮食是基础,那么特色产业就是上虞农业的“颜值”与“产值”担当。上虞的“四季仙果”品牌在“十四五”期间愈发闪亮。“中国葡萄之乡”再升级:以盖北镇为核心的葡萄产业不仅规模稳定,更在品种结构上持续优化,葡萄高端品种占比不断提高。通过推行设施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葡萄的糖度、果型和商品性大幅提升,实现了优质优价,亩均效益显著增长。岭南樱桃与二都杨梅“双星闪耀”:岭南乡的樱桃、驿亭镇的二都杨梅,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通过品种改良和生态种植,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美誉度与日俱增。节庆采摘、线上预售等新模式,使得这些时令水果常常供不应求,成为农民增收的“黄金果”。
水产养殖与蔬菜基地协同发展:杭州湾畔罗氏沼虾养殖规模迅速增长,引进设施大棚集中育苗、露天池塘轮放轮养的模式,由传统一年养殖一茬拓展成一年两茬,养殖产量大幅增长。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养殖业,正在向设施化、生态化转型,种草生态养殖模式逐步推广。以盖北镇为代表的榨菜生产,虞北、虞南地区的各类绿色蔬菜基地,则在订单农业、精深加工上寻求突破,延长产业链,提升抗风险能力。
五年来,我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这些主体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它们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营销,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水平。“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多种利益联结模式,让更多小农户被嵌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共享发展红利。
数字赋能,农业科技实现新突破
8月上旬,位于丁宅乡的农创智谷荔枝种植棚里的荔枝成功结出果实;设施蔬菜大棚里“周年种植”效果显著,开启了蔬菜高效生产的新篇章;11月下旬,智慧大棚里的草莓即将成熟上市……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上虞把传统农业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一场由科技驱动的农业变革悄然上演。
“十四五”是数字技术深刻重塑各行各业的五年,上虞农业也不例外。全区以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为契机,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十四五”初期还只是示范点的“数字农场”“智慧农业园区”,到中后期已呈燎原之势。在章镇等地的现代农业园区内,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无人机进行精准施肥和植保作业,智能灌溉系统根据作物需求自动启停,高清摄像头监控着作物长势和病虫害情况。所有数据汇聚到云端平台,为生产者提供精准化的种植方案和决策支持。这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水肥药投入,更实现了农产品生产的可追溯、可量化、可调控,为高品质奠定了基础。
我区积极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合作,共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和专家工作站。这些平台成为农业科技的“辐射源”和“中转站”,针对上虞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例如,针对葡萄根系障碍等,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社共同研发解决方案,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全区构建的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等,都为农业安全生产装上了“防火墙”。
筑巢引凤,农创客成为新引擎
农业的未来在科技,更在人才。“十四五”期间,我区将培育农创客群体作为激活乡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不遗余力地“筑巢引凤”。
去年,我区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从资金补贴、信贷支持、土地保障、技术服务到市场开拓,为农创客提供“一站式”创业扶持。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实实在在的举措,极大地降低了创业门槛和风险。
此外,我区还高标准打造了多个集创业孵化、技术培训、电商直播、品牌展示于一体的农创客基地。这些基地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资源汇集的生态圈。在这里,年轻的农创客们可以共享办公设施,获得导师指导,对接产业链资源,参与路演活动。一批批有梦想、有知识的年轻人在这里将创意转化为产品,将产品打造成品牌。
农创客的到来,为我区农业注入了全新的思维和活力。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而是善于运用新工具、玩转新模式的“新农人”。
电商直播拓市场,他们熟练运用抖音、淘宝直播等平台,将上虞的“四季仙果”卖到全国消费者的手中,打破了地域限制,创造了“一个小屏幕连接大市场”的奇迹。融合发展增效益,他们深度挖掘农业的生态、休闲、文化价值,创办精品民宿、开发农耕体验、设计文创产品,推动“农业+旅游”“农业+教育”“农业+文创”的深度融合。一个葡萄园,可以同时是采摘基地、网红打卡点和葡萄酒庄,实现了价值的倍增。品牌运营提价值,他们高度重视品牌建设,通过精美的包装、动人的品牌故事和统一的品质标准,将农产品从“土特产”升级为“精品礼盒”,显著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区已累计培育农创客1881名,由他们领办或合办的经济实体早已数不胜数,直接带动就业近万人。这群“绿领”青年,正以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市场敏锐度,成为上虞乡村振兴中最具活力的“尖兵部队”。
回望“十四五”,上虞农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转型升级之路。它既守住了“米袋子”“菜篮子”的根基,又让“果盘子”更加丰富多彩;它既拥抱了数字科技的浪潮,让农业生产变得“聪明”起来,又广纳贤才,让古老的田野焕发出青春的朝气。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创客,这三个维度如同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共同拉动着上虞农业向着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稳步迈进。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圆满收官,上虞农业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奠定的坚实基础,必将为其在下一个五年乃至更长远的未来,谱写更加辉煌的“三农”新篇章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