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本报讯 (记者 冯洁娜) 3月19日中午11点,忙了一上午的环卫工人杨沅菊走进百官街道广济北苑小区门口的城市驿站。她从冰箱里拿出早晨准备好的青菜和鸡蛋,不一会儿,微波炉里飘出饭菜香,她靠在舒服的沙发上,就着热茶吃起午饭。“我负责半山路的清扫工作,因为离家远,以前只能吃冷饭菜,或者花十几块钱买盒饭。”杨沅菊说,“现在驿站里有冰箱、微波炉,还有沙发,感觉像在单位有了个‘家’。”
这座由原犬管中队改造的城市驿站,已成为广济北苑居民和户外工作者的“多功能客厅”。推门而入,是专人值守的服务吧台,两侧配备急救药箱和充电宝的服务台,二楼的儿童游乐区传来阵阵笑声,阅读区的书架整齐码放着书籍,墙上张贴着普法宣传海报。广济北苑小区居民陈云根正在驿站里和朋友聊天,他说:“这里环境清幽,就在小区门口,简直是家门口的‘会客厅’。”
在上虞外国语学校南侧的五星中路城市驿站,管理人员王凤琴刚给微波炉做完清洁。“中午最忙,园林工人来热饭,下午还有家长在这里等着接孩子。”她指着墙角的冰箱说,“里面存着环卫工人自带的饭菜,厨房里还有锅铲供他们免费使用。”为了方便接孩子晚自习下课的家长,五星中路城市驿站开放时间持续到晚上8点。
目前,我区已建起17座城市驿站。“渴了来喝水,饭凉来加热,累了来歇脚,没电来充电”,几乎每一家城市驿站门口都贴有这样温馨的话语。从最初解决户外工作者“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问题到当下满足市民日常需求,驿站切实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可实时切换阅读、展览、活动、宣教等模式,方便周边居民朋友聚会、亲子互动、休闲阅读、政策推广,实现资源集约、“一站多用”。
区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选址时尽量将驿站布局在交通枢纽、商圈周边、社区密集区等人口流动频繁区域,覆盖最大服务群体,同时利用城市“边角地”或老旧基础设施,盘活城市空闲资源。
“我们正在探索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相结合的运营机制,尝试引入企业赞助、社会组织运营和志愿者服务等,真正实现驿站运营可持续。”区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后将联合学校、社区、部门同步开展“大家驿起来”活动,通过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增强市民在驿站的互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