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全媒体记者 成波
拥有企业1846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51家,集聚上市挂牌企业5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3家……作为上虞“青春之城”建设的主平台、主引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在快速发展中取得一系列亮丽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可利用土地日益紧张的现实问题。如何提升土地利用“含金量”?
工业低效“旧改”、增量“立体”开发、存量“多维”盘活……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牢牢把握“亩均论英雄”政策风向标,以“立体思维”和“绣花精神”,大胆探索,挖潜破难,最大限度激活了空间发展活力,让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活”起来。
挖潜破难,提升土地利用“含金量”
在纬三东路和东经一路交汇处,元名新材料聚氨酯树脂及延伸产品项目即将开建。这一片地理位置优越的土地上,不久前还是一片停产的旧厂房。
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总投资10.3亿元的元名新材料聚氨酯树脂及延伸产品项目是经开区去年招引签约的项目,这个以商引商的项目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开区内合适该项目落户的化工用地短缺。恰在此时,原舜龙化工正式进入司法拍卖阶段,经开区招商人员就把这个信息及时告知投资方。从充分的信息沟通和积极的政策争取,到经开区与投资方、银行的多方协调,多方努力最终促成了投资方通过法拍收购该旧厂区,并将“对原厂区进行推倒重建”列入合作条款。
于是,一大片旧厂房全部被拆除推倒,已然平整好的土地,即将迎来新生。“这个以并购重组的方式招引入园的项目,投产后预期可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目前,项目设计方案正在作最后的优化。”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相关领导高兴地说,该项目实现了经开区以“存量”换“增量”,盘活低效用地的目标,让这一地块“含金量”节节攀升。
正如俗话所说,“没有白费的努力,没有碰巧的成功,一切机缘巧合都是水到渠成”。像元名新材料聚氨酯树脂及延伸产品项目这样“腾笼换鸟”的事例,近年来在经开区不断涌现,浙江格派钴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就是其一。
据介绍,浙江格派钴业的前身是浙江嘉利珂钴镍业材料有限公司,因为多元化投资,导致该企业资金链断裂。2016年12月,上海格派新能源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司法拍卖,拍得浙江嘉利珂钴镍业材料有限公司的厂房和158亩土地,从而进入锂电池正极原料制造领域。
上海企业缘何看中上虞这家“濒危企业”?“一方面,新能源产业前景诱人,嘉利珂的生产线还是不错的,收购这家企业能缩短公司的建设期,在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另一方面,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营商环境一流,都是吸引我们投资的重要因素。”公司总经理王光辉介绍,入驻上虞后,公司一再对生产车间、生产设备等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这也让浙江格派钴业持续提质增效,不断焕发新活力。
2018年浙江格派钴业投产时,整个厂区的钴产能在每年1000金属吨左右。2024年,生产能力已跃升到钴产能15000金属吨、镍产能6000金属吨的多元化锂电池产品。短短6年,实现了近20倍的跨越式发展。
如今,浙江格派钴业已成长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原料、材料等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浙江格派钴业钴产能排名全球前六,钴盐产品油分和磁性异物含量远低于行业标准,是行业内最具规模和品控把控最好的大型锂离子电池正极原料行业头部企业之一。2024年,公司产值突破21亿元,出口创汇4597万美元。
提质增效,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亩均论英雄”就像一把标尺,测出企业发展动能、绘出企业发展方向,用高质量发展逻辑激励企业唯实争先,放出“质效双升”的“大招”。
走进浙江海创锂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机器轰鸣,公司主打产品锂电池三元前驱体和三元正极材料目前产销两旺。在该公司年产“3.7万吨三元前驱体”扩建项目现场,各项建设井然有序,接下来关键设备进场后进入调试阶段。
“在经开区投资落户,便于企业在锂电池材料全产业链生产的有效布局。政府对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出台的专项规划和激励政策,也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海创锂电副总经理钱志挺介绍。公司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打造世界一流新能源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制造商”的企业愿景,一直紧跟世界前沿专心做创新。
海创锂电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技术迭代,在招引优秀技能人才的同时,与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开发系列优质产品,推动企业实现每年至少一次的技术迭代,也让海创锂电在短短数年间从“小不点”科技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去年实现营收近9亿元。
鼓励企业实施“腾笼换鸟”、厂房“上天入地”、技改“见缝插针”……杭州湾上虞经开区配套谋与略,积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化工产业从1.0版迭代至3.0版,探索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迭代推进以“数字化转型”为标志的绿色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3+3+1”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链主企业和特色企业,激励企业走高端制造发展之路;构建“基础研究—技术中试—产业应用”全链条孵化体系,并强化数智赋能和人才驱动,推动“制造”向“智造”跃迁。与此同时,始终坚持土地指标跟着项目走,按照“保急需、保重点、保开工”的原则,及时掌握招商和建设线项目用地需求,动态调整更新项目用地保障需求库;加快厘清、盘活辖区内低效工业用地,以满足重大项目落地需求。
2024年,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累计完成“四未一低”土地消化2741.1亩,其中完成批而未供土地消化1327.4亩;供而未用土地处置310.1亩;用而未尽土地利用167亩;低效用地再开发完成936.6亩。
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经开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强区域合作协同,深入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促进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让“寸土”生出“寸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