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从“钢筋森林”到“温情社区”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虞城快讯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从“钢筋森林”到“温情社区”

转载 高琴2025/08/18 13:30:3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上虞日报 作者: 2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全媒体记者 毛可雯

  说起“社区营造”,很多人可能感到陌生。它是指居住在同一社区的居民,持续以集体行动来处理共同面对的社区生活议题,如居住环境的改善、公共空间的营造、安全秩序的维护、居家养老的需求、邻里守望的期待等,以提高居民的自治参与意识和协商共治能力,创造社区共同生活福祉。

  居民楼下开辟出创意集市,闲置的转角空间变身“共享+”小屋,沧桑的老城腹地被改造成商业综合体,沉睡的社区角落孕育出惠民项目……近年来,各种形式的“社区营造”实践如同雨后春笋般在我区涌现。这些看似微小却充满巧思的改造,将“钢筋森林”变为“温情社区”,编织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福祉图景,让“青春之城”不断涌现珍贵的人情味与生命力。

  基础营造:

  从“生存空间”到“生活场域”

  最基础的“社区营造”模式体现在“家门口”的邻里中心和社区商业,其生命力并非依赖硬件设施的奢华堆砌,而在于能否构建不可替代的情感联结与在地体验,切实回应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需求。

  鸿雁社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以具备公共属性的便民服务为基础,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费业态为辅,该社区根据居民实际需求设置功能场景,并不断创新,实现与时俱进。

  突破传统社区食堂的刻板印象,鸿雁社区餐厅融入现代潮流设计语言,植入兼具人文关怀与多元体验的功能模块,让年轻人与长者在此不仅能共享美食,更能进行交流、学习和娱乐,进一步聚合社区情感。今年,该餐厅还因推出“有机生活 健康饮食”减脂餐而火爆居民朋友圈。与市面动辄三四十元的外卖减脂餐相比,社区餐厅的定价在20元左右,并接受10份以上的团餐定制,便宜便利的优势更让其在餐饮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居民王女士说:“以前觉得减脂餐贵又难坚持,现在下楼就能吃到,这才是家门口‘真香’的减重妙招。”

  “这是我们响应‘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探索‘餐饮+健康’模式的创新尝试。”鸿雁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鸿雁社区重视居民健康管理工作,不仅开展过科学体重管理课堂、银龄健康教育等活动,也举办过爱心义诊等惠民行动。未来,社区也将围绕“轻食”与“轻养生”内容板块,双“轻”并行,为居民开启“从餐桌到生活,从身体到心灵”的健康生活新篇章。

  如果说餐饮是最基础的物质需求,那么引入“绿鑫花驿”就是鸿雁社区满足居民对浪漫主义的追求。这一集花艺、茶艺、咖啡与生态景观于一体的复合空间,以“生态+人文+商业”的创新理念,重新定义了未来社区公共空间的无限可能。

  通过灵活的空间运营、年轻化的服务理念以及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联动,“绿鑫花驿”为居民群众构建起一个链接自然、人文与未来的城市活力枢纽。“我们不是卖花,而是提供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绿鑫花驿”已加入社区创业联盟,通过联动周边居民小区、口袋公园、书店、健身中心、餐饮商铺等,达成“业态联营”。后续,“绿鑫花驿”将开展“绿植课堂”“读书会”“助农产品预售”“唤醒花盆”等活动,全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态社区,构筑充满生命力的陪伴场景,让社区商业成为可对话自然、可感知温度的生活场域。

  共创共生:

  从“旁观者”到“主人翁”

  “共创”作为“社区营造”的关键词,打破了传统社区建设中单一主体主导的模式。居民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成为共建者,退休阿姨可以是花园的主理人,5岁的小朋友可以是交换屋的小小管理员,还有热衷摄影的姑娘,喜爱美食的小伙,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们都能找到独属自己的角色,成为社区的共同规划者。

  星丰社区的聋哑人蒋同江对此便深有感触。“我虽然身患残疾,但是我有理发的手艺,能够自食其力,一直以来,社区对我非常关心,因此,我也想为社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蒋同江比划着表示,今年3月,他在社区的支持下开起了一家“无声理发室”,以5元每位的亲民价格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安静高效的理发体验,送上便利与实惠。

  “蒋师傅用坚毅和乐观‘剪’出无声世界的爱与美,在社区内引起良好反响。”星丰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开办以来,“无声理发室”就一直深受辖区老年朋友的喜欢。70岁的田伯伯就给出了好评,他说:“我腿脚不好,以前去理发店总嫌麻烦,现在有了蒋大师,手艺好,每次乐呵呵的,我已经是他的忠实粉丝了。”小小的理发室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它于无声中传递出了尊重、关爱等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从“旁观者”到“主人翁”,蒋同江用实际行动践行“全民共治”理念。而这一美好愿景在兴业社区的科技城未来郡小区也早已成为现实。“共享+”小屋的出现为居民生活注入一股温馨之风。该小区业委会主任刘成江介绍,“共享+”小屋运作遵循“自愿捐赠、免费取用、循环共享”原则,居民只需登记即可取走所需物品,同时也欢迎居民积极捐赠家中闲置资源。小区温情就在这“取”与“予”之间不断循环传递。

  “我们家里添了小宝宝,正为婴儿床发愁时,恰巧在小屋看见一张,就像及时雨一样。”居民陶阿姨是其中一位受益者。据悉,该小屋还特别设置了“旧书漂流”区域,让书香在小区内自然流淌。居民们拿出家里的图书,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带回去静心阅读。闲置书籍在一次次传递中获得了新生,更在小区内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氛围。一位经常在此流连的“书虫”表示:“书被更多人阅读才不辜负文字的价值,邻里之间因书结缘,也是美事一桩。”

  据统计,截至目前,“共享+”小屋已收到闲置图书947本,收到单人沙发、取暖机等物品19件以及儿童玩具若干。它让邻里间的距离在物品与书籍的流转中悄然拉近。它不但为闲置资源赋予了新生命,更在居民心中悄悄播种了信任、互助与共享的种子。在这个“共享+”的温情空间里,科技城未来郡小区的居民们一起书写着社区生活崭新的一页,社区凝聚力也在一次次互动中愈发坚韧。

  社群驱动:

  从“自发聚集”到“生态进化”

  社群是“社区营造”的活力引擎,其价值不仅在于构建人际连接,更在于通过系统化运营激发社区内生动力。

  如何以社群催生出“兴趣相投—深度互动—关系再生”的良性循环?“半山1994”或许能给出答案。

  大大的玻璃落地窗,街角的咖啡店,不规则的墙面,跳跃的黄色……阳光照射下的“半山1994”透出胶片电影中的复古夏日感。负责空间设计的九樟营造有关负责人表示,“半山1994”在改造之初就立下了“打造成一个好玩的地方”的目标。艺术、设计、新鲜的活动和热腾腾的人都可以在这片老城区发酵,因此在具体改造中,九樟营造增加了透明度的城市界面设计,在街角形成更加开放的空间,焕新城市表情,使得更多人群相互联系。

  事实证明,九樟营造的设计方案是成功的。“遇见不一样的老城,遇见不一样的上虞。”“近几年见过的除上海之外旧改的绝佳案例。”……社交媒体上的一系列评论无不是对“半山1994”的最好褒奖。

  网络平台上的“出圈”为“半山1994”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客流。而有了人的基数累积,读书群、爱乐群、跑步群、骑行群等社群便自然生长,持续诞生出各种各样有意思的在地文化活动。不同领域的创作人互相碰撞,在开放、包容、随性、自由的氛围下催生出无数有趣故事,“记录美好年华,聆听时代故事”“陶陶小火桶之夜”“活力半山,老城轻松骑”等主题活动相继开展,“半山1994”已从社区变为流动的艺术发生地。

  社群与活动的深度融合、持续的共同参与沉淀关系,“半山1994”以“社群孵化—文化留人”的生态闭环让社区自然生长,最终成为“越用越有生命力”的活态容器。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