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全媒体记者 金伟
漫步上虞城市阳台,曹娥江艺术展厅“开门”两年多来,已接连举办25场有影响力的展览,15万余人次在此与艺术相遇。从全国“倪元璐杯”书法大展的墨香飘溢,到“行摄曹娥江”摄影联展的光影流转,这座城市正以密集而高品质的展览,书写着文化繁荣的鲜活注脚。上虞为何能让艺术展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答案藏在历史底蕴的厚积薄发里,藏在人才培育的精心耕耘中,更藏在城市与市民的双向奔赴间。
千年文脉:
四大地域文化的当代回响
曹娥里·十三弄曹娥庙内“孝感动天”的木雕连环画历经千年仍色彩鲜明;东山景区的谢安塑像前,常有游客驻足缅怀“东山再起”的传奇;上浦镇的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东汉青瓷碎片上的冰裂纹路,诉说着“瓷之源”的荣光;春晖中学内,丰子恺漫画碑刻与朱自清《春》的手迹相映成趣,彰显着“教育救国”的初心。
这四大文化基因,如同深埋地下的根系,滋养着当代上虞的文艺创作。“孝德文化”催生出“百善孝为先”孝德文化展,沈定庵的曹娥墓碑原稿书法、车广荫书写的7米长卷曹娥碑、孙柏钱的二十四孝剪纸图、范明良绘制的33幅上虞历代孝德人物故事图等作品,生动诠释孝德的深刻内涵;“东山文化”启发了“诗源东山——金丰人防杯”硬笔书法展,各年龄段的近百件优秀代表作品前总是人头攒动;“青瓷文化”让青瓷非遗传承人们灵感迸发,现代青瓷茶具成为年轻观众的最爱;“春晖文化”则孕育了《春晖永定——李俊、张泓“双个”书画艺术展》,“现代教育、人文日新”的春晖文化深深融入上虞城市的血液。
孝德文化展策展人、区孝德文化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历史基因与当代审美碰撞,展览自然有了灵魂。”正是这种对本土文化的深刻挖掘,让上虞的展览既有地域辨识度,又能引发广泛共鸣。
机制赋能:
人才培育到品牌塑造的全链发力
每周的“娥江新浪”青年文艺人才培训班上,30余名学员正围着书法名家临摹碑帖。这个始于2021年的培养计划,已为上虞输送了89名青年文艺骨干,其中12人举办了个人展览,35人的作品入选全国性展赛。
政策扶持同样为展览注入动力。“曹娥江杯”文艺精品项目每年划拨专项资金,从选题策划到展陈设计全程护航。今年的凝望母亲河——“行摄曹娥江 共护母亲河”沈赣军、王晖摄影联展正是通过该项目获得支持,80余件精品全方位展现曹娥江厚重与灵动的多元面貌。
而展览品牌的塑造,则离不开巧妙的“互动密码”。去年推出的“集折页换文创”活动,让市民周阿姨成了展厅常客。“每月领折页就像集邮,年底换到的摄影挂历里,正好有我家附近的江景照片。”这种接地气的设计,让艺术从“高高在上”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曹娥江艺术展厅在短短一年间成为市民口中的“文化会客厅”。
城展共生:
让艺术成为城市的生活方式
清晨的曹娥江畔,晨练的老人会特意绕到艺术展厅前,看看最新的展览海报;周末的亲子活动清单上,“看展”与“逛公园”并列成为热门选项。艺术展览已悄然融入上虞人的日常,成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
这种深度融合,源于展览对“在地性”的坚持。“首届上虞漳浦孟津三地书法联展”中,上虞书法家书写的《曹娥诔辞》与河南孟津书法家书写的《洛神赋》书法作品隔空对话,展现浙东文化与黄河文明的交融;书画印影·兰精品展中,会篁村“竹乡兰苑”共富工坊培育的精品兰花,与国画、油画、书法、篆刻、摄影等艺术门类交相辉映,充分展现生态文明的时代精神与“青春之城”的蓬勃力量。
区文联相关负责人展望,“未来的曹娥江艺术展厅,不仅是展览空间,更会是市民参与文化创造的舞台。我们计划开展基层巡展活动,发挥文联所属各协会镇街采风创作基地的作用,举办乡村艺术巡展、美术写生展等活动,以艺术创作激活乡村资源,让乡土之美在艺术的滋养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