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中华文明精神与文明考古双探源”未来可期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虞城快讯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中华文明精神与文明考古双探源”未来可期

转载 高琴2023/01/12 13:09:3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上虞日报 作者: 5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本报讯 (记者 金伟) “第一次实地到访东晋佚名《曹娥诔辞》绢本记载的上虞,这里像一处还未深度挖掘的文化宝藏,古史传说之丰富、人文历史之璀璨,令人惊叹。”日前,文博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原副院长于成龙应人民日报社人民文创华东中心力邀,首次走进孝女曹娥的家乡上虞。他认为,上虞与安阳在“中华文明精神与文明探源考古”大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价值。

  于成龙,文博专业研究馆员、教授,历史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著名青铜器专家,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2018年9月,受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指派,作为青铜器专家赴英国对圆明园流失文物、西周晚期青铜器“虎鎣”进行真伪及其他情况鉴定。发表《文物里的古代中国 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文物精萃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艺术系列丛书 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历史文化系列丛书 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等论著数十部(篇)。

  于成龙与上虞的缘分始于东晋佚名《曹娥诔辞》卷。2023年1月1日,环球人物网发表于成龙专稿《哀此贞烈凌波远,千载不渝惟孝德——东晋佚名<曹娥诔辞>卷题记》。“东晋佚名《曹娥诔辞》卷,作为历代文人品鉴其书法风流清劲流传至今的珍贵文物,更为注目的是其承载的中华文化传承基因。”于成龙表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之所以续而不衰、继往开来,是包括“孝德为文化基因而生发的家国情怀”在内的中华文明核心基因起到世代传承之功。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在中华文明精神大系脉络中,以上虞明德虞舜、孝女曹娥为代表的中华孝德文化积淀之深厚,与厚植家国情怀,激扬青春的时代期望同频共振。

  元旦节,作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于成龙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再次追寻中国考古学圣地殷墟·安阳,探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他以多维视角研究并解读中国历史,刚刚发表的原创专稿《殷墟战车何以实证早期东西方文明互鉴》经各大网站纷纷转载,激起“故宫之后看殷墟”大众观文博的新现象。

  随后,于成龙马不停蹄赶往绍兴,第一次踏上郭沫若考据甲骨文“上虞”之地,感慨远古流传的虞地“舜会百官”明德传说故事,由衷而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除了以现代考古学为体系的田野考古,还应该深入进行包含形成中华古老文明集体心智、文化精神的上古中古传说故事等,其对形成当今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文化传统、文明形态影响重大而更为持久的内在魂脉及体系化进行深入研究,文明探源应指向何方?”

  于成龙在参观曹娥庙、上虞博物院时,愈发觉得上虞与安阳在“中华文明精神与文明考古双探源”课题进行深入探究具有开创价值,可以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打通“任督二脉”。他说,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实现安阳(殷墟博物院)与上虞的文博、文创交流互动。

  “于成龙教授正是以‘今在上虞 遇见未来’之视野,为上虞文博人指点迷津,点穴上虞作为中华孝德文脉穴位影响力,远播全中国各地与世界。”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于教授2023开年之际从安阳到上虞,点题上虞与安阳的“中华文明精神与文明考古双探源”课题,其所带来“继往开来、守正创新”中国文博国之大者之风范,恰与上虞城市精神“明德尚贤 创变笃行”同频,更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特别强调“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之期待产生共振。期待人民文创2023年以“成龙之势”引更多大咖学者上虞探源,三年过后尽开颜,上虞今在春风见。


已有0人点赞
急聘工作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