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本报讯 (记者 冯楠 通讯员 宋星亮) 日前,位于老城区半山脚下的上虞天香楼书院拿了个“最佳设计奖”,成为全省首批“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之一。从飞檐翘角、白墙黑瓦的仿古建筑外观到房前屋后将近1000平方米的庭院景观;从分辟同宽的阶梯道、无障碍通道,各通一扇门的贴心周到,到儿童阅读区、综合阅读区、智能化多媒体区的空间分布,都让这座开门才4个多月的“城市书房”系新成员,尽显精致与包容,进馆人次累计超2.3万。
为弥补老城区阅读空白,上虞天香楼书院来自于原三间园林管理用房的就地改造,由园林市政集团与区文广旅游局合作共建。“因地制宜,突出园林风,与阅读很搭。”区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书房建设,做的不是新建的“加法”,更倾向于做融合,融入周边的业态布局,靠近市民的日常生活。
形式不拘一格,书香更接地气。近年来,我区采用“城市书房+景区”“城市书房+特色”“城市书房+主题”等方式,致力于打造“可阅览、可休闲、可游玩”的复合型书房。如陈溪“竹隐间”城市书房结合了陈溪山水、红色根据地特色;谢塘“晋生书屋”则融入了谢晋、电影元素;刚开放于上个月的上虞人民医院“1941书吧”,则为病患、家属和医务人员的就近阅读休闲提供了极大方便……随着读者的聚集,这些新颖的阅读空间也日益成为当地颇有标志性的文化新地标。
“家里过来5分钟,看好书接小孩放学也方便。”自从天香楼书院开放运营后,家住金渔湾小区的王菊仙阿姨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吃了午饭,她就习惯往这跑,挑个靠窗的位子,安静地看上几个小时,再沿着半山山脚,漫步去旁边的重华小学接孙子。
为最大程度向群众提供普遍、免费、无障碍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降低市民阅读成本,我区专门启动实施了“城市书房”三年(2022-2024年)行动计划。按照计划,到2024年,全区将基本建成覆盖中心城区及乡镇街道、集聚引领作用显著、公益性与经营性互补的“城市书房”文化圈,三年建设总量不少于10家,着力打造“15分钟阅读圈”。截至目前,我区共建成“城市书房”16家。其中今年已建成3家,接下来还将启动东关、上浦、盖北等乡镇“城市书房”建设,全年完成5家以上建设目标。
期间,区文广旅游局将不断完善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的多方共建机制,适度向人口密集、需求旺盛、交通便利的区域倾斜,并向社区、工商企业集聚区域延伸。同时也鼓励社会力量以民办公助、民办自助、跨界融合等方式参与建设,并给予相应资金补贴保障和建设运行指导。
“城市书房”建得好,也要用得好。我区也为此专门制定了运营考核,要求在坚持常年开放的基础上,将阅读活动作为提升“城市书房”吸引力的重要途径。在这当中,区图书馆也将通过菜单式服务,下送开展书画摄影展览、公益讲座等文化活动,协助举办亲子共读、主题阅读、新书推荐、读者交流会等读书活动,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引领全民阅读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