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本报记者 楼丽君
“我师傅说凤梨长得真好,完全出乎他的意料。”5月29日,俞宇伟站在丁宅乡农创智谷的凤梨智慧大棚里说。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只见绿色与紫红相间的凤梨叶子密密麻麻,蔚为壮观。俞宇伟口中的师傅,是省农科院对接专家、省农发集团有限公司的闫痛快。前不久,闫痛快专程赶到农创智谷,仔细察看凤梨长势后竖起大拇指。
俞宇伟是土生土长的丁宅人,原先在一家建筑企业从事财会工作。农创智谷的诞生,“孵”出了她这名新农创客。
为了让农创客少走弯路,早在2021年底始,浙江省农科院和我区农业部门等联手,投资4000余万元在丁宅乡打造了一个集创客孵化、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等功能于一体,占地100多亩的农创智谷。凡是农创客都可以加入,种什么水果、怎么种,都有省农科院对接专家指点。
去年5月,俞宇伟成为首批入谷的农创客。她选择了“台农16号”凤梨品种,种在12号智慧大棚内。“凤梨栽培就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俞宇伟说,除了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管灌溉技术、催花效果的对比试验、土壤改良更新等技术外,她还巧施有机肥,精心培育管理凤梨。再过不久,上虞产凤梨就可上市,俞宇伟信心满满。
在俞宇伟凤梨智慧大棚的对面,是上虞南野农庄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园园的网纹瓜智慧大棚。在上虞,王园园几乎家喻户晓。她一手经营的南野农庄达到200亩的规模,其中水蜜桃、玫瑰布林等“仙果”种植面积100亩。
走进网纹瓜智慧大棚,只见铝合金的架子上,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满了多个品种的网纹瓜。“所谓无土栽培,就是用椰糠及泥炭无土栽培。”王园园介绍,无土栽培主要是隔绝土传病毒,杜绝轮作障碍,同时,可精准控制水肥。“一只手机管大棚。”王园园自豪地说,她只用一只手机,大棚内的温度、湿地和喷施水肥等全部可实时操控。
农创智谷成为“孵”出农创客的“摇篮”。截至目前,已“孵”出10多名农创客,除了丁宅本地的,还有附近乡镇的,像来自上浦镇的郭彬彬,在智慧大棚里种植食用玫瑰。
种苗移栽机器人、采摘运输机器人……在农创智谷,还有一个“无人农场”,尽显农业智能高科技,夺人眼球。工作人员说,作为院地合作项目,“无人农场”采用定植栽培、人工补光、二氧化碳补气、肥水精准供给、温湿度智能控制和5G通信、物联网、全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已成为众多农创客学习的大平台。